您的位置: DOIT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别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柯达

 12年01月13日 15:30【转载】作者:中证网  责任编辑:尤佳

导读:在中国,柯达“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的广告语曾经深入人心,然而谁也不会料到,曾经辉煌长达百年的柯达会让这一刻”溜走“。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几乎成为摄影的同义词。鼎盛时期的柯达,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

关键词: 柯达

回 顾

两次转型难挽柯达颓势

“1888年,伴随着‘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口号,乔治·伊士曼为消费者带来了第一部简易相机。从此,他使笨重而复杂的摄影过程变得简单易用,并且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

柯达中国官方网站上的这段宣传语,或许即将成为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的“挽联”。

进入数码时代以后,数码相机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传统胶片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黄色巨人”柯达也进入快速下滑通道。数据显示,1997年以来, 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而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摄影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柯达1975年发明的第一台数码相机。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

之后,柯达启动了两次战略转型。2003年9月,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但当时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 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庞大包袱。2006年,柯达毅然更换公司标识,去掉了自1971年开始就使用的“黄盒子”和“K”图形。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 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

两度转型并没有为柯达挽回颓势。资料显示,2005年,柯达还是美国数码相机销量最大的公司。不过,虽然柯达的数码相机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对柯达的赢利却没什么帮助。

美国《大西洋月刊》认为,柯达在破产的边缘,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胶片的寿终正寝;现在濒临山穷水尽,也不是因为该公司固步自封,不肯与时俱进。过去10年来,其实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03-2012 DOI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DOIT传媒 版权所有京公网安备: 110105001105
京ICP证030972号电信业务审批 [2009]字第572号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