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制高点成为国家战略
如何面对涉及知识产权、低碳环保等多领域的贸易壁垒,是我国正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深刻体会到对虚拟经济过度依赖所带来的风险,开始转而对实体经济投入更多的关注。但无论是从各国既有的经济体系和产业基础来看,还是从绿色低碳的全球发展要求来看,发达国家均不可能再度走上大规模工业制造的发展路径,而只能凭借技术与资本优势,瞄准实体经济的价值链高端,集中在创新最活跃、附加值最高的信息产业领域寻求突破。
美国旨在确保信息产业全球主导地位的巩固,主要是围绕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及新一代通信等新兴领域来制定国家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载体往往是IBM、惠普、英特尔等大型跨国企业,利用对信息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和话语权的操控力,将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具体到商业化行为当中。
欧洲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带动经济复苏为主要目的,重点围绕《欧洲数字化议程》提出市场、标准、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等七大重点行动领域。英国已投入150亿英镑,用于发展宽带、智能运输系统及智能电网;法国也计划在未来10年来,投入约170亿美元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技术改造方面。
日本试图挽回其在全球信息产业领域相对下滑的地位,与美国重点关注方向相类似,也是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i-Japan2015”战略。不过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不同,日本的目标基本停留在区域层面,仅与印度、中东和非洲研究机构加大了合作力度,目标上还是以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及教育的电子化,培育新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信息产业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或产业实力比拼,而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贸易保护等政府性竞争行为必然会大量出现。如何面对超出“两反一保”范畴,涉及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等多领域的贸易壁垒,是我国正面临的严峻挑战。
跨国企业扩张加速
近两至三年内,跨国ICT企业将处于资产并购的高峰期。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全球信息产业在整体上固然呈现下滑态势,但损失最为严重的大部分企业均是以提供金融类IT产品和服务为主。美国的Sun Microsystems以专业为金融客户提供高端服务器而闻名,这部分业务占据其总收入的40%,最终成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沉没”的第一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IT公司,于2009年4月被甲骨文收购。
对于提供多样化业务或者并未集中于金融服务的跨国ICT企业,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并不足以对其构成严重打击。相反,具备一定产品和服务特色、在部分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资产贬值或运作不良的中小企业,却为大企业储备的资本实力提供了充裕的运作空间。
自2008年下旬开始,全球各大跨国ICT企业持续推进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不断通过增强产业链掌控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IBM收购海信网络科技与SPSS,保持软件业务增长;戴尔收购IT服务提供商Perot System,向IT服务领域拓展;甲骨文收购服务器巨头SUN,将业务范围拓展至硬件领域;美光科技收购恒忆半导体,增强闪存芯片业务实力;群创光电、奇美电与统宝光电完成合并,成为仅次于韩国三星和LG的全球第三大面板厂商;惠普收购网络设备提供商3Com,以及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H3C,与思科展开全面竞争;德州仪器收购国家半导体,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据预测,近两至三年内,跨国ICT企业将处于资产并购的高峰期,我国本土IT企业将在各行业门类上遭遇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尤其是在芯片设计研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移动智能终端、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亟待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