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DOIT资讯专题:
就在李艾科(Léo Apotheker)带着惠普全球高管团队(三大业务集团的全球负责人)先后到访上海、重庆、天津和北京,并在6月29日宣布接下来在中国市场几项旨在加大投入的新举措时,美国资本市场有了新的传闻,传闻的内容是私募股权基金佰仕通(blackstone)和TPG正显示出对购买部分惠普公司业务的兴趣,6月30日,市场对此迅速作出反应:惠普股价跳开,上涨2.39%。
和三月份一样,李艾科需要出来辟谣,他再次强调惠普不会分拆。这是自李艾科在2010年11月1日上任以来出现的第二次关于惠普要出售部分业务的传闻,上一次的传闻出现在3月份,在惠普公司公布李艾科上任之后的新战略之前。
6月29日,在面对中国媒体的发布会上,李艾科再次阐述了惠普新战略,具体而言有四点:一、在管理和优化目前的IT环境;二、打造和管理下一代以云为基础的架构;三、实现向混合计算模式的无缝过渡;四、为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用户定义并提供互联世界。围绕四点战略,惠普在未来将着重关注三大领域:云,连接性和软件。
事实上,这四点并没有构成一张清晰可见的战略地图,可供按图索骥。它更像产业趋势分析,此前或多或少都已经被人述及,是一套几乎所有大型IT公司都可以采用的竞争环境分析的说辞:计算模式的变革和联网技术的普及所引发的IT产品和服务交付模式的变化,已然是一个不可逆的行业趋势。那么,基于传统计算模式构建的IT环境,无疑是会产生“管理和优化现有IT环境”的需求;如何管理和优化,那势必要向混合计算模式过渡;而要帮助客户向混合计算模式过渡,IT产品/服务提供商就必须具备以云为基础的架构类产品,否则只能沦为系统集成商;上述所有的行都将有助于重新定义和提供一个互联世界。
再具体到三大领域:云,连接性和软件,无疑都是后PC时代IT公司需要排兵布阵的要塞,作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惠普自然不能失语。因此,做还是不做,并非惠普的难题;惠普的难题在于,基于现有的资源禀赋与能力,它要如何做?李艾科领导下的惠普新管理层需要阐释是:基于上述的竞争环境分析,惠普将如何组织和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来再造应战未来的新能力?是否需要再造惠普,以形成新形势下的经营模式?
一直以来,惠普都是一家以硬件销售为主的IT公司,惠普2010财年(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录得1260亿美金营业额,其中惠普信息产品部门(PSG)、惠普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IPG)和惠普企业级存储和服务器业务(ESS)分别贡献约407亿美金、257亿美金和186亿美金,三者总和占比约为总营业额67%。惠普的PSG和IPG的主要业务则是销售电脑(包括笔记本、台式机、平板电脑、工作站等产品)和打印机及耗材。而惠普2010财年服务业务收入只是同比增加0.7%达到349亿美金,换言之2008年花了132亿美金收购IT服务公司EDS,尚未体现出并购后的协同增长效应。
此外,惠普全球分为三大业务集团:PSG、IPG以及EB(企业业务部门,此前也称TSG,即技术和服务业务部门),相对独立。此前李艾科和惠普的高管团队谈及惠普的竞争优势,言必称惠普完整的业务链条,从硬件到软件站再到咨询服务,从企业级应用到消费应用,一应俱全。问题是,在目前的三大业务集团相对独立的架构下,如何才能发挥协同效应,是否需要设置新部门,来推倒业务集团之间的“墙”?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协同,不仅仅是买下EDS后的并购整合问题,也是新战略下,整个惠普公司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