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的模式加上成熟的技术,使得云计算在全球方兴未艾,在中国的前景更是可观。权威ICT咨询机构计世资讯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559.3亿元,同比增长29.3%。预计,2011年-201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国家产业振兴项目的拉动和云计算的不断普及。
2010年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财政部《2011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探索“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业的政府采购工作。这标志着中国的云计算开始在国家主导下,从概念逐渐走向应用层面。全国各地造“云”的热情也在日益高涨。国内外的IT厂商和电信三大运营商,纷纷抓住机遇,帮助各地打造公共云服务平台。目前,全国已有20个城市宣布推出云计算规划,北京的“祥云工程”计划到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上海的“云海计划”致力于建设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及亚太地区的云计算服务中心。
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和运营,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资金能力,建造投资巨大的IT基础设施,二是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三是具有相应的技术和实施能力。国外的IT发展程度和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像亚马逊、Google等公司具备这样的条件,它们可以为公众和各类型企业提供包括软件、存储、计算、开发和安全等各种云服务,生态系统已经非常完善。而在中国,只有政府和电信运营商才有这样的资金能力和用户规模,所以目前来看,中国的云主要是公共云服务平台,通常依托于政府和电信运营商,由国外IT巨头来设计和实施,服务对象是公众、大中企业和科研机构。国内云计算产业链急需完善,特别是针对广大中小型企业的云服务平台,需要有能力、有先见的IT企业来帮助实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常常为IT能力不足所累,企业持续进行IT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巨大,大量资金被占用,而不能投入公司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于计算能力的需求又往往随业务发展呈现“季节性”变化趋势。为此,来自万国数据的云计算技术专家江焕新建议国内IT厂商应为中小企业及其他企业用户提供“高可用云计算服务”,在降低云计算门槛的同时,也打消企业用户对于信息安全等等的顾虑,“让云就像生活中的水、电、煤气一样无处不在”,为企业用户带来更具弹性、更高可用性、更易拥有的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