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不用特别留意,就能看到柯达的黄色冲印点。小小的黄色胶管,与那句经典的“分享生活每一刻”,承载了上个世纪中国人的一种集体回忆。
“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在等着我?”1932年,处于事业高峰的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杀前留下这样的遗言。80年后,“等待”伊斯特曼的却是柯达可能破产的厄运。
1月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柯达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柯达,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 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它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1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曾经通过“傻瓜相机”让昂贵和谜一样的摄影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然而,短短数年间,柯达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曾经的“黄色巨人”或就此被打倒,令人唏嘘不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其管理层滋生了过分的自信,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反应迟钝,错失转型最佳时机。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摄影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柯达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胶片已达到了60%。
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