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DOIT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IT日企沉沦三大顽疾:固步自封难回巅峰

 12年02月20日 00:43【转载】作者:IT时报 尤歆飞 钱立富  责任编辑:王林

导读:从2月1日开始,日本上市企业进入公布上一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的高峰期,并对全年财报做出预期,而披露出来的数据让外界震惊。松下和夏普预计将分别创下本公司历史上最大亏损纪录,松下预计全年亏损近100亿美元,夏普预计亏损37亿美元。

关键词: 日企 IT

2月,全球极寒,对于日系企业而言,2012年2月格外寒冷。

从2月1日开始,日本上市企业进入公布上一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的高峰期,并对全年财报做出预期,而披露出来的数据让外界震惊。松下和夏普预计将分别创下本公司历史上最大亏损纪录,松下预计全年亏损近100亿美元,夏普预计亏损37亿美元。曾独领日本消费电子业风骚的索尼公司预计也将连续第四年出现净利润亏损,高达28亿美元。另外,NEC、理光也做出巨亏预期。难怪日本媒体惊呼,“日本IT产业的冬天已经来临”。

的确,这对在全球市场征战多年的日系IT企业而言,是一场九级地震,它们从来未曾如此悲惨过。总结日系IT企业的这次不幸遭遇,可谓有天灾、有“人祸”,更有自身因素。

Part1 天灾

地震、水灾侵袭日企流年不利

日本IT企业流年不利,相继遭遇了“3·11大地震”、核辐射以及泰国水灾,连受重创。在最新公布的财报中,索尼、夏普、松下等企业几乎都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性经济衰退。

尤其是大地震,对日本电子制造业的创伤不轻。受地震影响的福岛县等地区是连接仙台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的交通要道,许多日本大企业在这里设有工厂,地震使这些企业被迫停工。松下方面表示,“地震导致了公司销售的减少”,索尼也表示,“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给公司业务带来了影响”,东芝(微博)亦称,“受日本大地震影响,东芝对电子元部件的投资不能回收,因此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祸不单行的是,3月的创伤未愈,10月的泰国洪水又把日本在泰的生产工厂浇了一个透心凉。洪灾令索尼、松下等海外生产基地和零部件供应链遭受严重打击。

现实的灾难是可见的,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认为,更深层的悲剧,在于从去年3月开始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地震所导致的资金黑洞,在很长时间内将会拖累日本经济。地震的灾后重建及核电站处理需要约一百兆日元,而日本累计的政府债务已经非常高,根据2012年刚刚公布日本预算案,49%将通过发债来筹集财政资金,几乎临近不可持续的边缘。而在企业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迷状态,企业出口遭受严重打击,在销售总量不见上升的局势下,企业内部的研发制造水平也会受到拖累,从而带来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肖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孙伟强则认为,地震、洪灾只是表象,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如欧债危机导致的进口市场越来越差)是日企落寞的深层原因。“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一向偏重欧美市场,而2008年以来欧美市场一直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自身难保,需求自然难以拉动。去年3·11大地震彻底地把日本经济推向了谷底。日本政经界人士始终以亚洲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自居,导致很多日企战略判断上出现差错或延迟。”

Part2 对手

苹果、三星(微博)、中国企业“三重夹击” 日企不进则退陷生存窘境

如果说天灾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外力,那么来自竞争对手的宣战,却是实实在在的冲击。正如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所说,现在的日本电子企业像是悬在半空一样尴尬,“上要应对美国企业如苹果的‘系统战’,下要面对中国市场的‘阵地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制造业已明显落后。东芝、索尼等日本电脑品牌被挤出全球前四名,NEC PC业务则被联想集团(微博)收购。手机方面,在苹果改写了家庭娱乐终端的时代,谷歌(微博)、微软(微博)、诺基亚(微博)、三星、联想等群雄争霸,同样定位于消费电子行业的韩国三星推出了GALAXY系列手机和电脑,而日本品牌却毫无建树。苹果去年第四季度在全球售出了创纪录的3700万部iPhone,而三星则以3650万部智能手机销量位居第二,两者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3.9%和23.5%,以至于,向来坚固的日本本土市场也正遭到外来品牌的侵蚀。

除了在产业链上游面临美国压榨、在同一级别面临韩国企业竞争之外,在低端市场上,日本企业还面对着和中国企业的竞争。在家电、手机、低端电子元器件等方面,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空间,这道“低端市场价格墙”让日企在海外市场也失去了竞争优势。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几乎被日本产品占领;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产品仍处于强势地位;时至21世纪,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已呈多元化态势,日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失去主流地位,其原有份额被韩国及中国大陆产品蚕食。再过10年,日本产品分到的蛋糕会更小。”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说。

分析人士认为,对日系消费电子企业冲击最大的将是韩企,而非中国本土企业。韩国的产业水平比一般新兴国家要高,且抓住了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敢于创新,具有市场活力,无论是电脑、手机、电视等领域,均有品牌能与欧美一较高下。不过,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特点。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快,在科研投入上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前与日本技术的差距。而且,中国在开拓本土市场上具有先天优势,加之本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也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不过,国企如果不在品牌、技术、设计等方面创新,仅仅模仿和追随的话,恐怕有追赶的机会也抓不住。”

Part3 人祸

保守、僵化、迟钝……日企败落于自身

无论是地震、洪水、欧债危机,还是竞争对手的强势挑战,这些都是外力因素。归根结底,日企大衰退还是因为自身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年来,日系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一次不过是集中表现出来而已。造成日企衰败的内因有很多,主要点在于海外市场的本土化不够,企业文化僵硬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有技术但不够贴近消费者。

本土化不够——未接“地气”

去年2月,白楠离开了她工作了4年的东家,一家大型日本数码印刷企业的在华子公司。

白楠从事的市场营销工作,公司很注重人才培训,还提供海外进修的机会,这些年她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不过白楠也很郁闷,因为升职空间很小,“中上层公司管理者大部分都是日本人,他们总是喜欢从日本总部派人员过来,我们往上走比较难。”正是因为感觉遭遇到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所以白楠选择了离开。

日本企业近年来确实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策略,日本企业管理结构缺乏多元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做得不够。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日本跨国企业具有明显的“母国中心主义”色彩,高管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日本人。因此,在重大决策特别是全球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多元化经验和见解,僵硬化的管理体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

“日本企业非常看重海外市场,但是本土化做得不够,导致他们在海外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业内专家罗先生说道。每一个国家存在文化差异,适用于本国的人才管理策略不一定适用于海外。跨国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必须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不同的管理技巧以及不同的人才激励机制。

本土化不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日系手机的大溃败。中国市场广阔、潜力巨大,韩系手机、欧美手机都可以活得相当滋润,日本企业却只有败走麦城。自上世纪末开始,NEC、松下、京瓷等已开始活跃于中国市场,但推出机型大都参照本土设计,采用宽大厚实的造型,功能先进,售价高昂,所以一直在销量上难以突破。“而且,手机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设计更新快速,日系企业从申报到日本总部审批,需要几个月时间,等新机推出来,市场早就变了样”,罗先生认为。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03-2012 DOI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DOIT传媒 版权所有京公网安备: 110105001105
京ICP证030972号电信业务审批 [2009]字第572号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