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衔接好消费者——缺人气
日本电子产品曾深受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但是现在却不尽然,虽然日本电子产品仍带给外界不错的印象,技术好、质量好,但是不能十分切合消费者的口味。
日本东京市区的东北部,有条著名的电子街——秋叶原,“五六年前,想在这里找到国外厂商生产的产品,可谓难上加难。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不仅 iPad、iPhone,就是中国产的笔记本电脑这里也随处可见。”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在网上说道。在以前,半数以上的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本国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但是现在这种习惯逐渐被消费者所摒弃。
索尼一直都是日本消费电子业的领军企业,曾开发出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晶体管收音机、Walkman随身听等划时代的产品,拥有大批拥趸。然而近几年 索尼却没有一款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新产品问世,就平板电脑而言,索尼直到2011年4月才推出这种设备,比苹果公司发布iPad晚了一年多,并且直到当年 10月才正式推向市场。
尽管索尼声称此款产品“真正代表了索尼提供的最高品质”,但市场反响并不好。“如果要比较电脑的性能,日本品牌也许还能占上风,但是没有软件支持的商品就好比是个空壳,得不到消费者的欢迎。”罗先生表示。
4月即将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明确表示,昔日在制造方面的成就必须由销售美妙绝伦的“用户体验”取代。很明显,索尼现在开始学习苹果,但这并非易事。
坚守“过时”产品线——顽固
再如松下,预计2011年净亏损高达100亿美元,这是该公司以及日本制造业企业史上最严重的年度亏损。松下没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消费市场反应迟 缓,尤其是在彩电市场。松下一意孤行地固守等离子战略,但是等离子电视在与液晶电视的交战中早已落得下风,更多的消费者青睐的是液晶电视。
以2010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为例,液晶销量超过3400万台,等离子只有161万台。但是松下仍不“回头”,直到去年4月,松下才明确表示必须调整产品策略,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大厂,但是此时市场也趋于饱和。
松下在智能手机领域同样反应迟钝,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将手中的功能机丢弃,选择使用智能机,但是松下低估了这块市场的发展潜力,直到去年才推出其首款智能手机。如此慢的市场反应速度,让不少业界人士觉得不可思议。
记者点评:
IT日企别做“最后的武士”
IT时报记者 王昕
日本IT业陷入“囧”境。
索尼、松下、夏普、日立、东芝……都曾是赫赫有名的“日本制造”,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它们每个身上都背负着数十亿至百亿美元的巨额亏损,IT日企几乎全军覆没。
但这不算新闻,早在2003年,索尼、日立、松下、NEC、东芝5家公司的总利润就已不敌三星;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购买力锐减,直接刺痛了又炫又酷的日本数码产品销量,日本IT大厂那时就曾集体上演百亿亏损大戏。
接下来的故事路人皆知。苹果公司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生生抢走移动终端的大片份额;微软无心插柳的XBOX游戏机正威胁着日本游戏行业传统霸主的地位;三星和LG确立起液晶面板市场的领导地位,这让日产电视机再难笑傲江湖……
3年来,顽疾未愈。日企也曾纷纷转型。索尼将自己的未来交到黄头发蓝眼睛的斯金格手里;日立不愿再玩消费电子,它的转型目标是重电型企业;松下在大 地震后的第二个月就宣布未来3年将裁员3.5万人;日立与三菱合并成立的瑞萨在半导体芯片市场斗不过三星,松下、NEC、富士通等继续加入战团,围攻三 星……
这些转型难称得上成功。NEC的PC业务在被联想收购后,大获成功。杨元庆说,之前亏损的原因是,材料成本高和运营开销大。分析师说,日本IT企业该学学日产汽车的凤凰涅磐。
日本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曾是尖端数码科技的孕育池,但绝不是异化标准的温床。日本的手机出了国,哪儿也不能用;日本的物联网标准与欧美不同;就连索尼产品里的存储槽都只能插进自家制式的记忆棒。
日本IT企业还将多难,大地震后,日本对全球精英的吸引力锐减,人才危机可能暂时还未显现,却其害致命。
是像“最后的武士”那样坚守古老的武士道精神,还是迎来属于IT日企的“明治维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