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大型机,随后出现了分布式系统、小型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目前,计算机行业开始向云计算和移动设备迈进。
在几次历史巨变中,美国先后出现了IBM、网景、微软、谷歌、Facebook等标志性公司,其中有一些已
经或正在遭受着无情的淘汰。不过,IBM每次都适时地实现了转型,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潮头位置。
一百年中,IBM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转型。
第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那时,电子计算机和磁带出现了,而IBM管理层却在犹豫要不要接受新技术。当时,IBM一名资深员工对第一代磁带驱动器的开发者表示:“你们年轻人应当记住,IBM是一家基于打孔卡片的公司,我们的基础将永远是打孔卡片。”但自1956年小托马斯·沃森出任IBM掌门人后,IBM就全面接受了电脑这一新技术,从而进入到电子时代。
IBM遭遇的第二次平台转型,是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包括个人电脑的转型,IBM在此次转型中遭遇了生死之战。1993年,IBM时任CEO郭士纳表示:“只有很少人知道,IBM已经非常接近现金断流的境地。”郭士纳当时裁员3.5万人,以削减成本,并且迅速把业务从大型机向个人电脑转型。
接下来的第三次重大转型,则出自彭明盛之手。外界一开始几乎毫无知觉,因为IBM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遭遇生存危机。但彭明盛比任何人都更早预测到这一点——桌面电脑将越来越不重要,云计算的时代即将来临。
鉴于此,彭明盛决定,彻底抛弃桌面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彭明盛把IBM的PC业务,卖给了联想集团。虽然PC业务售出的价格只有12.5亿美元,而IBM当年的总收入高达900亿美元;但作为该公司1980年代以来最富标志性的资产,IBM甩掉PC就像爱迪生开创的通用电气卖掉照明业务,或者迪士尼关掉动画业务一样,成为一个历史性时刻。
此后,彭明盛专心花费了14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20家提供各类“业务分析”服务的公司。经过近3年的摸索,彭明盛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价值5000亿美元的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IT相关服务,而且进一步帮助企业改变商业流程,外包其核心业务以外的功能部门。
与此同时,彭明盛也大刀阔斧地改变了IBM,既对郭士纳时期的某些策略有所修正,也对一些IBM的传统进行取舍与更新。凡此种种,均被商界观察人士视为向传统蓝色巨人告别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