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华:有人认为,面向云应用的服务器应该是通用化、标准化的,不必专门为云应用定制服务器。云基地建成后首推的产品就是云服务器。您如何看待云服务器的通用化与定制化?
田溯宁:云服务器是具有特定用途的产品,即面向云应用定制的服务器。许多大型的互联网厂商都采用定制的服务器,而传统的服务器厂商通常不提供这种定制化的服务。定制化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对产品进行改动。这是通用服务器做不到的。
高性能计算、视频、搜索等应用的需求不一样,因此需要不同种类的服务器。服务器就像是发动机。在主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汽车、飞机,可能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而在云计算时代,不一样的应用使用的是不同的发动机。未来,将有更多种类的“发动机”出现。
处于发展初期的云服务器仍在不断演变之中。未来,服务器的形态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比如,国外已经有厂商推出了新型的服务器,它突破了传统服务器“U”的概念,在一个大的箱体中把CPU、缓存等做成一个个资源池,而部件的连接和交换都通过统一的背板来实现。再比如,服务器的散热技术也有很多创新。一些研究机构通过在服务器的主板上贴一层特殊的薄膜,利用虹吸现象将热量直接排出去。
云服务器要走先垂直整合,再水平扩展的发展道路。垂直整合可以帮云服务器找到精准的客户群,而水平扩展可以有效降低云服务器的成本,扩大应用规模。
以前,服务器市场被几个大厂商垄断,而在云计算时代,这种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在政府的支持下,云基地正着手建立一个年产50万台服务器的生产基地。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亚洲最大的服务器生产基地。
找到应用抓手
刘保华:云落地的关键是找到应用的突破口。目前,云基地已经拥有了比较完整的云产品线,未来在云应用方面又有何打算呢?
田溯宁:寻找云应用的突破口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系统集成入手,发挥天云科技的力量,发掘一些最适合云的应用。第二,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是相互渗透的。未来,移动终端与云如何结合,是通过短信的方式,还是SNS的方式,这些都值得深思。我想搞一个针对云应用的投资基金,比如投资50~100家小企业,主要是探索智能终端的应用。这些应用必须是基于云的。对我们来说,找到一些适合云的简单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一些好的云创意来自于一些小公司。第三,云应用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这需求我们不仅要了解行业用户的需求,而且要在应用上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