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转型
尽管工人们住的很可能仍是局促的公共宿舍,但过去10年来,深圳已经转变成一个高楼林立、地铁发达、路上新车川流不息的城市。
在中国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的幕后,有大约1.2亿农民工在辛苦劳作,他们大多在条件艰苦的厂区里生活和工作。
农民工面临的苦闷前景是,由于数十年来存在的户口制度,他们不能像当地人一样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等居民福利,差不多成了二等公民。
中国的工业转型已经进行了20余年,在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之初,这样一种体系或许还能说得通,但眼下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在促使紧张关系升级。
户口制度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它使农民工家庭难以在新的地方安置下来。估计有5800万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由亲戚或福利院照顾。
围绕改革户口制度反复进行了讨论,但目前为止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不仅是企业从户口制度带来的顺从的廉价劳动力中获益,地方政府也得到了好处。任何改革都将意味着收入进行重新分配!
然而,众所周知,中国需要恢复经济的平衡,以便从投资向消费倾斜。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表现突出,而家庭消费率却处于前所未有的低点,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
看起来再明显不过的是,第一步将是解除对这些农民工的束缚,允许他们安居乐业。记者最近在走访广东惠州期间体会到了中国失衡经济的现实。在那里,工厂旁边就是不断扩张的尚无人居住的住宅楼。
对此类现象常见的回答是,中国缺乏推进户口改革所需的政治共识。
与此同时,苹果和其他跨国公司会辩称,它们只是在遵守当地的规定。
这或许可以理解,但这种局面还能维持多久,特别是如果它开始冒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苹果消费者的时候?
毕竟,如果消费者心甘情愿要求购买有机柴鸡蛋,那么距离他们要求购买由有基本尊严的工人所生产的智能手机或许也不太远了。
这一事件的发展还有待观察。这回不太可能是苹果或中国政府方面在这个棘手问题上的最终发言。
随着国际媒体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条件恶劣的制造业,中国方面也势必将为此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