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华再当被告:小i机器人诉Siri专利侵权
搜狐IT 12年07月03日 11:15 【转载】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尤佳
导读:或许正应了"树大招风"这句谚语,苹果在中国遭遇连环诉讼。昨天,苹果刚刚向唯冠支付了6000万美元"和解费",其因为iPhone 4S的最新功能Siri涉嫌侵犯专利权再次成为被告。
智臻网络随后于2012年5月,向苹果公司发送了律师函,希望通过协商解决此专利纠纷,不过苹果公司签收函件后未予回复。2012年6月21日,智臻网络向上海某法院提起专利诉讼,6月26日法院出具受理及立案调解告知书。该法院人士确认,案件正在诉前调解阶段。
不过,该案并未涉及金额,只是要求法院确认苹果侵权,并且承担诉讼费。不过,知情人士透露,这可能只是一个诉讼策略,一旦法院确认侵权,可以再行提起索赔,或者据此与苹果公司谈判,而金额很可能会超过iPad的商标案。
其实,这不是中国第一起向苹果公司发起的专利诉讼。2005年,“一种智能音频服务器”专利权人蔡耀华发现苹果销售的iPod系列产品与其专利相比,都具有相同的大容量音频存储能力、编辑和播放功能,手段和效果基本相同,只是材料、尺寸、容量、大小有差异或延伸,都属于其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包括后期的iPad、iPhone等产品都包含全部iPod的功能,他坚持认为这些同样侵犯了他的专利权。
蔡耀华透露苹果公司曾与其沟通是否可以30万美元购买专利和解,但蔡先生认为其专利不低于600万美元。多次交涉无果而终,蔡耀华于2008年1月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停止苹果公司侵权,并向法院提出处以罚金的诉求。但苹果公司很快开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蔡耀华的发明专利无效并获通过,其后,蔡耀华又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一审败诉后,二审还在审理中。
不过,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看来,这些是业内的乱象,因为此前对于苹果公司的巨额赔偿鼓舞了很多人,所以才引发不少跟风效应。“在国内外,都存在一些‘无用专利’,它们未必有什么直接的实际用途,但是等到其他公司开发产品涉及到它的时候,就会被要求巨额的专利费用。”李易认为,这种拿下专利守株待兔的做法不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还是要拿出过硬的产品说话。”李易认为,像“小i机器人”这样的产品并不能跟苹果的Siri抗衡。当然,也有像讯飞语音这样的公司可能因为苹果的产品热销而分上一杯羹。“苹果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但是其他公司不一定能从中分到多少好处。Siri也可能如此。”
而在小i机器人的官网上,则引用了袁辉的一句话说:“中文智能语音交互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亟待挖掘的金矿,但只有那些长期积累和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能使中国‘Siri’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代表中国的‘S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