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是个巨大的陷阱,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最可怕的是未来被淹没在雷同的海洋中,毫无个性,最终迷失了航向。
“在高手云集的世界里,正常化和标准化就意味着一无所有。”所以,可能基于对雷同的恐惧亦或厌恶,瑞典人创造了宜家(IKEA),重新塑造和诠释了人类的家居文化。
汤姆·彼得斯的警告更能引发思索。他以先知般的口吻教育美国人:我们绝不能把国家定位成一个“制造型国家”,相反,要在不断增加“智力资本”的前提下,建构起我们的价值链。
某种程度上说,商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最大限度地依赖人们对想象力极限的挑战。这一挑战,几乎改变着所有行业的既定规则。资本实力和运作技巧,商业模式和强大的执行意志,都在全力的服务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所开创的价值增值空间。如何实现“附加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执着于削减成本,降低价格或进行“填鸭式”的强制性推销以及无效广告的狂轰烂炸,这同样也构成了当下“中国制造”要提升竞争力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呼唤中国的“乔布斯式”企业家
全世界都在怀念乔布斯。本质上说,这是对那种无限创新和向极致追求的冒险精神表达敬意。中国不需要“乔布斯崇拜”,却需要继续立足实业基础,在基础研发和专业化上下工夫。同时,要领悟和学习“产业链效应”的本质,培育自己的创新土壤,呼唤自己的“乔布斯式”的企业家。国家和政府更应构建强大的制度、资本和文化条件,支持和激励本土那些真正具有自主独创精神的创新群体。
最近,中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这其实给“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
应该说汤姆·彼得斯所谓“智力资本”,归结到最后,就是文化的竞争。在商业的更深层面,中国文化产值在经济中的比例还相当低,搜索带有中国元素,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产品,大多都是以“部落文化”的角色出现,大多时候还游离于主流之外。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向强势、走向主流过程中,其实孕育着真正的机会。
诉诸于文化竞争的商业,肯定改变世界。这才是以“反叛”著称的乔布斯最本质的精神要素。中国人已经用“MADE IN CHINA”证明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商业意志,而一个新的挑战已经赫然摆在眼前,我们能否可以在想象力无边界的“无形时代”,真正展现中国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