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电子工业新格局:后来者居上
搜狐IT 12年07月26日 10:18 【转载】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瑶
导读:在电子工业领域,中日韩之间隐然存在着“阶梯效应”,即彼此传承般地学习着垂直整合模式。这一模式自日本发轫,在韩国三星手中发扬光大,成为集大成者,而台湾地区的鸿海也正顺着这一模式发展。
在电子工业领域,中日韩之间隐然存在着“阶梯效应”,即彼此传承般地学习着垂直整合模式。这一模式自日本发轫,在韩国三星手中发扬光大,成为集大成者,而台湾地区的鸿海也正顺着这一模式发展。
这一模式演变的背后,是中日韩的电子业发展格局的变化。
日前,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发出了“盛世危言”的警告,坊间多将此解读为源自三星偏科严重。但事实上,李健熙谈的是欧债危机可能引发的经济周期波动所带来的冲击,“毕竟三星太大了,覆盖太广,宏观经济的变动对它都会有影响。” ”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说
他认为,李健熙的预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星自身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提醒这个庞然大物保持内部谦逊,“实际上,如果预警为真,其他竞争者将首先遭遇更大的危险。”
一定阶段内,三星目前所积累的垂直整合优势几乎无解,这也基本成为业内共识。电子工业从最上游的原料、中段的关键零组件制造、品牌设计、代工再到终端产品、渠道的大产业链中,三星横跨品牌与关键零组件制造两个环节,且都极为强势,由此形成了对上下游其他各环节的优势。
而日本的电子企业正在日益退守到自己擅长的零部件精密制造、商用市场,日本电工、村田制作所、京瓷等业绩就好于原先大力布局消费级市场的各大巨头。
譬如全球最大的矽晶圆制造商信越化学,2011年初日本大地震中,它的白河工厂受创,一时撼动了全球电子产业。又如村田制作所,其生产的陶瓷电容器、滤波器和振荡子、振动传感器、蓝牙模块等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导航、数字电视等领域,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
另外,在一些垂直应用领域中,日本企业仍有业界佼佼者,如汽车电子芯片领域中的瑞萨。
综合电机企业也有着更大的转型空间。如日立此前也曾出现过7800亿日元的亏损,但它如今转向专做铁路、发电等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 2011年,日立已经盈利5577亿日元,是日本最能盈利的几家企业之一。同理如NEC,它们如今重心也更多放在城市智能管理系统方面。
而厚积薄发的后发优势也许在将来出现在大陆和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则仍以代工和零组件工业为主,随着“苹果产业链”的崛起,一些零组件商也成长迅速,如做触控面板的TPK、做摄像头的大立光、玉晶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