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转型
IBM营收构成
尽管官方认定的IBM成立时间为100年,但该公司的真实年龄已经是125岁。1886年,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里斯(Herman Hollerith)创立了一家企业,租赁他为美国统计部门发明的一款制表机器。借鉴列车售票员在车票上打孔以预防欺诈的做法,霍尔里斯开发了一种打孔卡 片,用于记录个人数据,其中的信息可以通过特定的电子设备来阅读。1911年,霍尔里斯的公司与其他三家公司合并,成为IBM的前身CTR。在此之后,这 一打孔卡片技术成为了CTR业务的核心。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磁带的出现,IBM迎来了第一次平台转型。IBM管理层,包括自1915年就出任CTR掌门人的老托马 斯·沃森(Thomas Watson senior),产生了犹豫。当时,IBM的一名资深员工对第一代磁带驱动器的开发者表示:“你们年轻人应当记住,IBM是一家基于打孔卡片的公司,我们 的基础将永远是打孔卡片。”一些人表示,直到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unior)于1956年出任IBM掌门人之后,IBM才全面接受了这一新技术,从而进入到电子时代。
在小沃森的领导下,IBM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厂商。IBM当时致力于第一代大型机System/360的开发,这一战略获得了成功。 System /360的开发花费了很多年时间,以及50亿美元的资金,而当时还是在60年代。这一资金投入甚至超过了美国政府此前研发核弹的“曼哈顿计划”。 System/360于1964年推出,很快就成为市场领先的计算平台。这一系列产品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兼容性,这意味着只要都是该系列的产品,那么 将可以使用同样的软件。
到1969年,IBM的市场份额增长至70%,成为第一家可以被称作“邪恶帝国”的大型IT公司,并引起了美国反垄断监管部门的关注。里根政府于1982年放弃了针对IBM的起诉,称这一诉讼“没有依据”。
IBM遭遇的第二次平台转型是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包括个人电脑的转型。IBM在此次转型中遭遇了更大的危险。即使不考虑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 查,技术进步也开始威胁IBM接近垄断的地位,以及该公司向客户租赁昂贵计算设备的业务模式。由于大型机业务的利润很高,IBM迟迟未能推出廉价的分布式 计算系统。 90年代初,分布式计算系统开始蓬勃发展,这导致IBM的业务模式崩溃。1993年,IBM大型机业务营收从1990年的160亿美元下降至70亿美元。 IBM前CEO郭士纳(Lou Gerstner)表示:“只有很少人知道,IBM已经非常接近现金断流的境地。”郭士纳当时裁员3.5万人,以削减成本。
IBM很轻松地实现了第三次平台转型。在此次平台转型中,通过大型数据中心和网络提供的计算服务开始兴起,而桌面电脑则开始越来越不重要。与其 他竞争对手相比,IBM更快地发现了这一趋势。IBM还预计,这种云计算的发展将加速“大规模数据”的出现,而“大规模数据”是进行信息发掘的素材,可以 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因此自2005年以来,IBM已经花费了14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20家提供各类“业务分析”服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