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DOIT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IC:22nm时代来临 450mm硅片大势所趋

 11年07月27日 10:26【转载】作者:中国电子报  责任编辑:尤佳

导读:每年七月在美国加州举行的Semicon West展览会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展览会之一。由于展览会在七月举行,正好上半年已过,所以在会议期间许多高管会对产业的发展与前景发表看法。本文试图综合展览会与产业于上半年的进展加以概括,讨论一些业界特别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 半导体 英特尔 硅片 IC

推动450mm硅片迅速过渡

成本下降是决定450mm硅片成功的关键,只有使芯片制造商与设备制造商同时实现双嬴,才能持续进步与发展。

有关450mm硅片过渡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到今天为止持积极态度的已有三家,分别是英特尔、台积电及三星,其中台积电的态度似乎更明朗一些。如台积电营运暨产品发展副总秦永沛曾谈到有关18英寸晶圆厂计划,重申台积电预定2013年~2014年建立试产线,2015年~2016年在台中厂量产,18英寸晶圆生产从环保、经济上来看,都会比12英寸厂更有效率。

业内对于18英寸、450mm硅片过渡持另一种观点是应用材料公司为首的一批设备供应商。理由也十分清晰,开发450mm设备的费用约为200亿美元,由谁来承担?另一方面更为实际,即未来有多少订单可用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然而,由于近期产业的进步已使双方的观点越来越接近。如应用材料公司总裁Mike Splinter在其今年Q2的总结会上已公开表示,在2012年公司要加大450mm设备的研发投资力度,表明应用材料公司已经看出450mm硅片是大势所趋,作为全球半导体设备的领头羊,不能再有丝毫的迟疑,只有积极的跟进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如今对于向450mm硅片的过渡,持怀疑者已不多见,然而谁是真正首批的推进者,以及在什么时间过渡可能尚存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理想的演变过程应该是刚开始时有2~3家公司建立450mm试制生产线,然而在芯片制造成本下降的诱因下迅速过渡到量产生产线,与之前由200mm向300mm硅片过渡的过程几乎相同。由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450mm生产线的运作成本大约与300mm相比仅增加30%,但是由于硅片面积增大2.25倍,导致最终芯片的制造成本下降,由此将激发产能扩充,以及更多的厂投入450mm硅片(估计全球有10家以上)。这样的过程导致450mm硅片的市场占有率将由小至大,如目前300mm硅片占总硅片出货量已超过60%。因此向450mm硅片过渡的关键在于成本下降,而且必须同时使芯片制造商与设备制造商实现双赢。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03-2012 DOI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DOIT传媒 版权所有京公网安备: 110105001105
京ICP证030972号电信业务审批 [2009]字第572号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