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向海外转移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二战之后,一些制造业曾大批向欧洲、日本等国家转移,后来又向东南亚、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从1990年代IT产业革命开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转移浪潮则主要涌向庞大的“中国制造”基地。
分析人士指出,与苹果类似,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企业也都全球化了,Facebook在全美仅3000名高薪员工,Google美国仅3万名雇员。互联网行业的特性虽然表面淡化了美国制造,但却为其智力资本、创新产品的输出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巴马总统重振“美国制造”口号的真实含义确实需要澄清。
多数专家,包括美国本土的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美国想让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回流”没有太大可能。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曾分析,追逐利润是资本的灵魂。不用说IT电子行业,单以制鞋这个传统行业看,以美国的耐克鞋为例,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把生产厂搬到了日本,70年代又搬到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搬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美国本土的制鞋业用了30年时间实现了“安乐死”。
据统计,1975年,在美国出售的100双鞋中有53双是美国制造的,到2006年降到了1.5双。2010年中国沿海工人的每小时工资为 1.2美元,而越南工人的工资为0.35美元/小时,美国为20美元/小时。如果美国要把这些生产厂移回美国,唯一的结果就是,“美国人生产的鞋美国人买不起”。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认为,“美国制造”时代能否再次来临并非“定数”。一方面,以成本论优势,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是22美元,中国工人为2美元,中国单位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9%。而另一方面,“美国制造”是否回归不仅仅取决于成本,更取决于产业链。以苹果为例,位于美国的苹果总部只负责产品创意、研发和商业模式设计等高端环节,其整个价值链却跨越国界,利用全球的产业分工和布局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