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DOIT! [ 登录 ] [ 免费注册 ]
您的位置: DOIT首页资讯中心 》 正文

苹果“血汗工厂”争议背后弥漫中美制造业战火

2012年03月26日 16:17【转载】作者: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瑶

导读:最近,美国媒体有关苹果“血汗工厂”的争议有急转直下的态势。

关键词: 苹果 富士康 血汗工厂

“美国制造”向海外转移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二战之后,一些制造业曾大批向欧洲、日本等国家转移,后来又向东南亚、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从1990年代IT产业革命开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转移浪潮则主要涌向庞大的“中国制造”基地。

分析人士指出,与苹果类似,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企业也都全球化了,Facebook在全美仅3000名高薪员工,Google美国仅3万名雇员。互联网行业的特性虽然表面淡化了美国制造,但却为其智力资本、创新产品的输出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巴马总统重振“美国制造”口号的真实含义确实需要澄清。

多数专家,包括美国本土的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美国想让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回流”没有太大可能。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曾分析,追逐利润是资本的灵魂。不用说IT电子行业,单以制鞋这个传统行业看,以美国的耐克鞋为例,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把生产厂搬到了日本,70年代又搬到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搬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美国本土的制鞋业用了30年时间实现了“安乐死”。

据统计,1975年,在美国出售的100双鞋中有53双是美国制造的,到2006年降到了1.5双。2010年中国沿海工人的每小时工资为 1.2美元,而越南工人的工资为0.35美元/小时,美国为20美元/小时。如果美国要把这些生产厂移回美国,唯一的结果就是,“美国人生产的鞋美国人买不起”。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认为,“美国制造”时代能否再次来临并非“定数”。一方面,以成本论优势,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是22美元,中国工人为2美元,中国单位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9%。而另一方面,“美国制造”是否回归不仅仅取决于成本,更取决于产业链。以苹果为例,位于美国的苹果总部只负责产品创意、研发和商业模式设计等高端环节,其整个价值链却跨越国界,利用全球的产业分工和布局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

  • 人人网
  • 转播到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03-2012 DOI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DOIT传媒 版权所有京公网安备: 110105001105
京ICP证030972号电信业务审批 [2009]字第572号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