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乔良认为,美国之所以在过去40年里把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是确信可以通过全球信任的美元体系,使新兴国家成为其廉价的提供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说白了“也就是为挣美元给美国打工”。
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为脱困不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滥发美元,使美元越来越弱势,美元的信用也日益受到普遍质疑。此时,美国人那种即使没有“实体经济”,单靠“虚拟经济”也能过好日子的局面,就难以为继了。
少干活,多赚钱;不劳动,光享受。这类“美国病”是不可能持续的。即便有“苹果”这样具有相当创新价值的“造富机器”,也不能改变商品要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如果仅仅因为一个“好创意”,就能让别人为自己心甘情愿地打工,这同当年的殖民者用几个玻璃球就换取土著人的黄金珠宝有什么差别?
乔良认为,美国经济的优势,是可以用美国输出美元“绿票子”来廉价获得全球的产品和资源。而这种经济的缺陷也来源于此。如此一来,美国只能使自己长期处在贸易逆差状态,即使不从中国获得产品,也必须从其他国家获得替代产品。
同时,当制造业的实体经济大批转移后,国内民众的就业问题就很难解决。大量民众不可能全部就业于高端行业,而一度容纳了相当就业人口的金融服务业,由于金融危机后的萧条而“盛况”不再。
乔良表示,有些人鼓噪“中国产品抢走美国工人饭碗”,只是拿中国说事儿罢了,这同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道理。在美国经济“纸币换产品”这一本质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之前,奥巴马所许诺的“再工业化”和“五年内出口翻一番”的目标,恐怕都是画饼充饥。
“苹果事件”被歪曲的地方更在于,借助劳工组织清查“血汗工厂”的由头,似乎得出了一个“美国制造”所失,正是“中国制造”所得的荒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