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DOIT! [ 登录 ] [ 免费注册 ]
您的位置: DOIT首页资讯中心 》 正文

苹果“血汗工厂”争议背后弥漫中美制造业战火

2012年03月26日 16:17【转载】作者: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瑶

导读:最近,美国媒体有关苹果“血汗工厂”的争议有急转直下的态势。

关键词: 苹果 富士康 血汗工厂

去年2月,奥巴马曾在晚餐会上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iPhone?乔布斯回答,“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原因并非仅仅是工人工资成本,而是美国已失去“综合成本优势”。苹果公司管理层的共识是,外国工人的灵活性、勤劳与工业技能,以及海外工厂和配套设施的巨大规模与储备,已远远超过美国同行。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分析认为,亚洲是电子器件的制造中心,中国工厂能够更快更便宜地拿到重要零部件。中国庞大的配套产业还能提供苹果手机不可或缺的小金属件,比如螺丝。而美国制造业与这个供应网络几乎隔绝。从生产成本考虑,美国制造这些高科技小配件也不那么合算。

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不只是拥有“组装工人”,还能培养出许多具有中等技能的“产业工程师”。“他们不是能够设计下一代iPad平板电脑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而是类似与社区学院毕业生,具有管理iPad生产线的技能”。 苹果公司高管估计,管理iPhone手机生产线大约20万装配线工人需要8700名产业工程师,在美国招到这些合格的人才需要9个月,而在中国只要15 天。

所谓“产业工程师”,其实就是指高级技工人才。据粗略估算,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此类学生毕业,而在美国只有7万。《大西洋月刊》称,“我们有优秀的毕业生,问题是我们的工人阶级缺乏技能”。

一个“好创意”,就能让别人心甘情愿打工?

应该从更宏观的视野了解“苹果事件”的真相。

产业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背后,是其经济体多年来形成的金融化和消费“泡沫化”倾向。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就业大多转向华尔街等金融部门。但这些部门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当美国制造业岗位大批向海外转移后,为了刺激总需求,美国普通人以大量的消费信贷,来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所谓“次贷危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

  • 人人网
  • 转播到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03-2012 DOI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DOIT传媒 版权所有京公网安备: 110105001105
京ICP证030972号电信业务审批 [2009]字第572号
link